红刊杂志社编辑部电(孙业腾)在澳门回归25周年的历史节点,红刊杂志社社长李柏思正以「爱国爱澳」为底色,在传媒、科技、农业等多领域掀起变革浪潮。这位横跨商界与文化界的领航者,用二十年磨一剑的匠心,在时代浪潮中构筑起属于红刊的独特生态版图。
图为/红刊杂志社社长李柏思
一、破局者的多维实践:从传媒革新到科技突围
作为澳门红刊的掌舵人,李柏思以「立足澳门、服务澳门」为核心理念,带领团队构建起立体传播矩阵。2024年推动的「人民日报电子阅报栏」覆盖澳门学校与公共区域,日均触达超10万人次,成为爱国爱澳教育的「移动课堂」。更具突破性的是,他主导的「中葡文化对话」系列活动,通过赠送《治国理政》葡语版、举办书画展等创新形式,让澳门成为中华文明与葡语世界交流的枢纽。
在科技领域,李柏思展现出惊人的战略前瞻性。早在2000年便布局中文AI芯片研发,历经二十载攻关,全球首个离线中文AI语言理解芯片——飞龙芯于2022年横空出世。这款储存3.2万个汉字、代码量不足35MB的「中国芯」,不仅实现88国语言实时交互,更在智能家居、工业机器人等六大场景实现产业化应用。2025年与鸿蒙生态合作推出的「鸿蒙脑」操作系统,更将中文AI能力注入手机、汽车等终端设备,开启「脑控智能」新纪元。
二、产业赋能的生态哲学:从稻田到元宇宙的跨界融合
在李柏思的商业版图中,农业与科技的跨界融合堪称典范。2000年在家乡罗定创建的「亚灿米」基地,通过「稻鸭共作」「稻鱼共生」等生态模式,培育出高钙、低钠的有机稻米,产品出口日本、欧盟,带动千余农户增收。更具突破性的是,他将农业与科技深度绑定:在嘉兴湘家荡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搭载飞龙芯的智能农机实现自动采摘、病虫害监测,使劳动效率提升300%。
在元宇宙领域,李柏思正构建「飞龙村」数字生态。这个集虚拟社交、文化共创、跨境电商于一体的元宇宙平台,将岭南建筑、非遗技艺等文化IP数字化,2025年上线首月便吸引超50万用户入驻。更具战略意义的是,平台采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数字资产确权,为澳门文创产业出海提供全新路径。
三、未来十年的战略锚点:从技术自主到文明对话
面对全球科技竞争,李柏思提出「中文科技+」战略:计划2026年前建成亚洲首个中文AI开源社区,开放飞龙码底层技术,吸引全球开发者共建中文科技生态。在传媒领域,红刊正打造「中葡财经数据中心」,通过AI分析全球葡语国家经济数据,为「一带一路」企业提供决策支持。
在文明对话层面,李柏思的「三步走」战略清晰可见:第一步,2025年启动「中葡文化遗产数字化工程」,将澳门历史城区、海上丝绸之路遗址转化为VR体验项目;第二步,2027年在里斯本设立「红刊中欧文化中心」,搭建中欧文化产品交易平台;第三步,2030年前推出「中文科技文明指数」,量化评估中文科技对全球文明的贡献度。
四、社会责任的践行范式:从输血到造血的可持续发展
在公益领域,李柏思创新「科技+公益」模式:2025年推出的「飞龙芯助老计划」,为澳门独居老人配备智能监护设备,实现跌倒报警、健康监测等功能,覆盖超2000户家庭。在家乡罗定,他捐资3000万元实施的「白内障复明工程」,使近万名患者重见光明,更通过「亚灿米合作社」模式,带动农户年均增收2.8万元。
面向未来,李柏思正规划「智慧乡村振兴计划」:在云浮建设的50亿元乐活健康产业园,将整合有机农业、康养旅游、生物科技三大板块,预计2028年全面投产后,可带动100万亩生态农业基地发展,创造就业岗位超5000个。
在这个技术重构世界的时代,李柏思以传媒为舟、科技为桨,在「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中开辟出文化传播的新航道。从红刊的纸墨书香到飞龙芯的智能之光,从亚灿米的稻香遍野到元宇宙的星辰大海,他用行动诠释着一个企业家的家国情怀与时代担当。正如他在THinK 2025科技人文节上所言:「真正的创新,是让技术成为文明对话的桥梁,让发展成为普惠众生的福祉。」这或许就是解码李柏思商业哲学的最佳注脚。
编审:刘鑫闻 王正义
责任编辑:孙业腾 赵道远
版权声明:本作品著作权归红刊杂志社独家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
文章来源:红刊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