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旅传媒湖北京山讯(武融中)导语:2025年3月31日上午,中国文旅传媒网总编甘开勤先生,带着刘思齐老师的深厚情谊与嘱托,来到张文秋墓前,献上一份庄重的追思。祭扫仪式结束后,众人一同走进张文秋生平事迹展,看着一件件展品,人们仿佛能看到她在革命岁月中的坚定身影,感受到她对党的忠诚和对革命事业的无限热爱。她的一生,是为国家和民族无私奉献的一生,是值得我们永远敬仰和学习的一生。
图为:政府督查高峰论坛总裁、中国文旅传媒网总编甘开勤先生在扫墓现场。
《踏遍青山—张文秋生平事迹展》
有一位女性,她叫张文秋,两个女儿嫁给了毛主席的儿子,成为主席的双儿女亲家。两任丈夫成了烈士,为革命战争付出了巨大牺牲。张文秋老人这一生也有许多传奇的经历,接下来就让我们重温历史见证从荆楚大地京山走出去的一位传奇巾帼英雄——张文秋的一生。
摄于一九五一年九月 张文秋回忆京山大革命运动
第一单元、冲破桎梏投身革命
1.1封建家庭的叛逆
1903年12月18日,张文秋出生于湖北省京山县孙桥镇青树岭村谢家湾一个大户人家,祖父是晚清官僚,父亲张楠获举人功名,母亲孔庆兰是私塾先生家的小家碧玉家境殷实,从小接受新式教育,思想先进,立志长大后报效祖国。这是展示的是张文秋的全家福,摄于清末民初,在当时,这种全家福一般为大户人家所有。1917年,张文秋在家庭的鼓励支持下,冲破封建礼教,先后在孙桥小学、天门女子学校读书,15岁转湖北女师附小,17岁考入湖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
1.2走上职业革命道路
就读于湖北女师的张文秋在校期间受到董必武、陈谭秋两位老师的影响,开始投身革命,先后参加了五四运动和女师学潮,积极组织各项爱国运动。1924年3月,张文秋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毕业后在女子师范学院中任职工作,开始从事一些党的秘密工作,成为一名职业革命者。1926年1月,经袁传鉴、刘素珍介绍,张文秋加入了共产党,成为一名优秀的党员。
第二单元、京山建党转战江汉
2.1创建故乡中共党组织,点燃革命烈火
1925年7月,张文秋利用暑假回京山孙桥,建立起京山第一个共青团支部。1926年底,她与袁传鉴、刘素贞等建立京山最早的中共京山县委,任宣传委员,次年任副书记。县委领导成立京山县、区工会、农民协会、妇女协会、商民协会、学生联合会、儿童团等群众组织。成立审判土豪劣绅委员会,张文秋任该会副委员长。倡导妇女解放,放裹脚,成立京山女子小学,她担任校长。工农运动如火如荼开展起来,京山成为湖北省农民运动7个先进县之一。
2.2在武汉初识毛泽东
1927年2月,时任中共京山县委妇女部长的张文秋接到县委命令前往武汉购枪,武装县工人纠察队和农民自卫军。在此期间,结识了北伐军青年军官刘谦初。4月4日,张文秋和刘谦初参加毛主席创办的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开学典礼,聆听了毛主席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获益匪浅。后前往都府堤拜访毛泽东和杨开慧一家,张文秋向毛泽东汇报京山农民运动情况,得到毛泽东的称赞。这就是张文秋与毛主席的初识。4月26日,张文秋与刘谦初结为革命伴侣。三天后,刘谦初接到紧急军令随军北上,张文秋留在故乡继续战斗,夫妻二人这一别就是两年之久。
2.3虎口脱险 转战南北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分共”,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惨遭杀害/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发动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惨遭杀害。
7月底,敌人冲进城内,关上城门,满城搜捕共产党人,悬赏大洋千元捉拿袁传鉴、刘素珍、张文秋等县委主要领导人,通风报信者赏大洋五百。为了活下来继续斗争,她和三位同志强忍着饥饿疲惫在一户人家的夹壁中度过了三天三夜。当时城门已经被敌人封锁,只有丧葬人员可以出城,于是,张文秋灵机一动,把自己装扮成死人的样子,然后钻进了出城的棺材里,这才脱离了危险。逃出去以后,张文秋来不及休息,立即北上前往了河南驻马店一带,与当地的革命武装一起发动了秋收暴动,随后,便带着暴动后的武装力量潜入了山区,与敌人展开了几个月的游击战争。
1928年春,张文秋调任湖北省委秘书处机要秘书。同年冬派往上海开展女工运动,任沪西区委宣传部长。
第三单元、履惊蹈险岁月峥嵘
3.1齐鲁大地的斗争岁月
1929年4月,在周恩来的安排下,张文秋赴山东与刚调任山东省委书记不久的丈夫刘谦初团聚,任山东省委妇女部长兼省委机要秘书。夫妻二人在短暂的相聚后,因叛徒告密在济南被捕。起初,刘谦初判死刑,张文秋因查不出实证判一年半有期徒刑。后经山东省委设法营救,刘谦初改判八年,张文秋减为半年。在狱中,夫妻二人受尽酷刑。关于铁窗生活,张文秋后来回忆:“我们住在又黑又潮湿的屋子里,房子里只有一个小土炕能勉强睡三个人。炕上铺着一张席子,满是虱子。墙壁上涂满臭虫血,屋顶上高挂着一盏小电灯,昏暗无光。铁门紧锁着,屋内潮湿异常,阵阵秽气熏人,终日不见阳光,每天只放15分钟的风。吃的是高粱窝头和一盆盐水汤,整年不见油。”这时,张文秋已经有孕在身。
1930年春节前夕,张文秋刑满出狱。此时,张文秋已有7个月的身孕。出狱后,妊娠期的她到监狱探望丈夫刘谦初。临别时,她让刘谦初给孩子取个名字。刘谦初说:“无论是男是女,就叫‘思齐’吧,让我们的孩子时时记住这块地方。”不曾想,这一短暂相见竟成永诀。3月2日,长女刘思齐出生。1931年4月5日,刘谦初等23位共产党员被山东军阀韩复渠杀害于济南纬八路刑场。
3.2出色的秘密工作者
出狱不久,张文秋再次被组织安排与林育南假扮夫妻,赴上海参加“中华苏维埃全国代表大会预备委员会筹备会”工作,为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做准备。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文秋认识了美国女作家史沫特莱。史沫特莱对张文秋的经历非常感兴趣,于是把她的故事写成专著《中国的女共产党员羡飞》送到美国发表。
3.3参加共产国际远东局情报工作
1931年9月底,周恩来送张文秋到共产国际远东局第四局从事国际情报工作,她在佐格尔、华尔顿领导下工作了三年,各项任务完成出色。1935年6月,她调回中央特科从事情报工作。
第四单元、延河春风新疆霜雪
4.1初到延安
1937年,张文秋被派往延安工作,在林伯渠的介绍下,由老革命党陈振亚带领张文秋母女前往延安。到了延安后,张文秋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时被编入了女子大队。毛主席等人出席大队成立仪式,并且发表演讲。抗大学习期间,陈振亚和张文秋再次相见,并且燃起了爱情的火花。经过半年多的了解,1937年冬陈振亚与张文秋结为夫妻,办了一个简约而温馨的婚礼。次年10月30日二女儿张少华出生。
4.2再见毛泽东
1938年初,毛主席在延安党校的礼堂上观看了话剧《弃儿》,刘思齐扮演一位可怜的小女孩,形象逼真,给毛主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话剧谢幕后,毛主席见到了刘思齐,弯腰对她说:“我做你的爸爸,你做我的干女儿,好不好啊?”此时的刘思齐年纪还小,有些害羞,听了毛主席的话,一时也拿不定主意,便望向一旁的母亲张文秋,得到张文秋的首肯后,刘思齐答应了毛主席。就这样,毛主席认下了刘思齐这个干女儿。这是张文秋在十年后重逢毛泽东。
4.3新疆蒙困
由于陈振亚的腿在长征途中受过重伤,弹片一直没有取出来,经常发炎疼痛。1939年8月组织上决定让陈振亚去苏联治疗,顺便将刘思齐、张少华两个小孩送到苏联的保育院去,等革命稳定后再接回来,但途径迪化,也就是现在乌鲁木齐地区时,被新疆军阀盛世才扣留软禁,1941年夏,陈振亚在新疆南关医院被敌人毒害致死。1942年初,她生下三女儿张少林。在狱中,张文秋带着三个女儿熬过四个年头,吃尽了苦头。
4.4返回延安
1946 年7月11日,在周恩来与国民党当局的斗争下,经张治中协调,张文秋等131名同志被释放。同年10月10日,张文秋带着三个孩子与获释的同志一道,辗转到达延安,毛泽东、朱德、林伯渠等中央领导热烈欢迎他们的回归。
4.5转战华北
1947年3月,党中央撤离延安。张文秋随第三支队东渡黄河转战华北,参加土地改革、在石家庄大兴纱厂领导党建工作。1948年春,调任华北人民政府司法部任科长兼党支部书记。1949年春,随中央机关进入北京。这里展示的是她带着三个女儿转战华北时与战友们的留影。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张文秋参加开国大典。大典之夜,张文秋母女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看烟火晚会,拜见了毛主席。
(展品:张文秋的个人物品,毛衣、丝绸围巾、高跟鞋、手提包。)
第五单元、奋力建设再立新功
新中国成立后,张文秋投入到紧张的建设工作之中,她和三个女儿开始了崭新的生活。
1949年建国之初,张文秋在司法部工作。
1950年1月,调中国银行总行管理处,任人事室副主任兼党支部书记,并主管教育工作。她参与组建全国金融工会,任工会办公厅主任兼党委书记,创办刊物,并请毛主席题写了刊名《中行职工》。
1953年12月,在毛主席的建议下,张文秋调任中国盲人福利会总干事,开创新中国的盲人福利事业。在她的主持下,接管改组旧的盲民协会,建起了盲人工厂,整顿了盲童小学,成立了盲人训练班,创办了盲文出版社,引入了中国第一台盲文印刷机,出版了第一部盲文书籍,开辟了盲人学习就业渠道。 1956年,张文秋赴苏联及东欧六国访问考察,引进国外盲人管理教育的经验。张文秋是新中国盲人福利事业及盲文出版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1996年6月,国家新闻出版署专门赠送匾额,表彰她对中国盲文事业的突出贡献。
(展品:张文秋撰写出版的回忆录著作和有关张文秋生平业绩的书籍、《盲人月刊》)
第六单元、喜结亲家情深谊重
6.1 子女定亲
1946年7月,在延安,毛主席邀请张文秋母女到家中做客。刘思齐结识了从苏联回来的毛岸英,两个年轻人在接触中彼此心生爱慕,产生了感情。1948年9月,受刘少奇同志邀请,张文秋到西柏坡拜访毛主席,毛泽东、张文秋各自讲述了自己的家庭情况和革命经历。畅谈后,毛主席郑重征求张文秋对岸英和思齐定亲的意见,正式定下儿女的亲事。
6.2 喜结亲家
1949年10月15日,毛岸英和刘思齐在中南海颐年堂举行了一场简单朴实的婚礼,毛主席将自己1945年去重庆谈判时穿的一件黑色大衣送给他们当新婚礼物,他说:“我没有什么贵重礼品送给你们,就这么一件大衣,白天让岸英穿,晚上盖在被子上,你们俩都有份。”就这样,张文秋与毛主席正式成为亲家,两家的关系更近了一步。
(展品:毛岸英和刘松林的结婚照与合影;张文秋在共产国际远东局工作时穿的衣服;她的灯心绒外套、深蓝色裤子、真丝绸衬衣和羊毛毯。)
6.3 毛岸英壮烈牺牲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毛岸英带头报名参加志愿军。在去往朝鲜前,他到医院告别住院的妻子刘思齐,又去向张文秋告别,拜托岳母照顾好弟弟毛岸青的生活。张文秋答应了请求,送毛岸英一块夜光手表。1950年10月毛岸英入朝作战,任志愿军司令部俄文翻译兼机要秘书。11月25日,敌机空袭司令部,丢下大量燃烧弹,毛岸英不幸壮烈牺牲。张文秋送给岸英的夜光手表,成了识别毛岸英身份的标志。
毛岸英牺牲后,毛泽东对他的思念从来没有停止过,直到逝世前,他都深深痛苦,但是他从未后悔过让自己的儿子上战场。在1954年12月志愿军总部发电询问毛岸英遗骨是否运回北京时,毛泽东只说了一句话: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就这样,父亲把儿子的遗骨和成千上万的志愿军烈士一样,永远地留在了朝鲜的土地上。
6.4 再续亲家缘
毛岸青从苏联回国后,生活得到张文秋的照顾,与邵华也日益熟悉。经毛主席和张文秋同意,毛岸青与邵华1960年5月1日在大连结婚。至此,张文秋成为毛主席的双儿女亲家。这里展示的有毛主席和毛岸青、邵华等人在一起的情景照片。毛岸青、邵华和儿子毛新宇的全家福。张文秋及家人在纪念堂悼念亲家毛泽东主席,以及一家人在中南海毛泽东旧居丰泽园前合影。
(展品:周总理送给张文秋的漆花瓶,金日成送刘松林的十双美国炮弹做的筷子,张文秋老人的手表、玉手把、茶匙、吉祥音乐盒、玉珠手链、牛角梳与塑料梳、文具盒、鎏金荣誉证书、订书机、两副眼镜、瓷笔筒、放大镜、小钟、玻璃鱼缸。睹物思人,让我们仿佛看到老人家在她的居所生活、写作、阅读时的情景。)
第七单元、故土情深心系京山
7.1 回访故乡
1951年9月,党中央派张文秋率中央南方革命老根据地慰问团访问湘鄂西苏区。阔别24年,换了人间。她第一次回到故乡,向孙桥的乡亲们嘘寒问暖,回忆烽火岁月,与老战友、烈军属代表和乡亲们合影留念。
1984年元月和1986年3月,张文秋率女儿刘松林、邵华、女婿毛岸青、外孙毛新宇、李杰两次回京山探访。
1995年12月,她委托邵华、少林、毛新宇回京山,参加《张文秋同志革命事迹展》开幕式。赠送她的长篇回忆录《踏遍青山》。
7.2心系故土情依依
张文秋老人常年阅读和收藏《京山日报》,关注家乡的建设与发展。她在北京参加京山联谊会,为京山题词。
2001年6月,京山县委、湖北电视台组成采访团,赴北京看望采访张文秋,拍摄电视片《踏遍青山人未老》。(诸照)这边展示的就是张文秋回忆革命生涯的多媒体视频。
(展品:张文秋撰写出版的《踏遍京山》《张文秋回忆录》,毛岸青、邵华等编著的《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永远怀念亲爱的妈妈》,《盲人月刊》,张文秋生活照与张文秋选集照片。)
第八单元、巾帼暮年夕照无限
“文化大革命”中,张文秋被江青、康生诬为"新疆马明方叛徒集团",遭长期关押审查和迫害,双腿致残,中央专案调查组经过长达七年的调查,为蒙冤同志平反,张文秋于1975年春被释放。1979年7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审干局在给张文秋的补充结论中,彻底推翻江青、康生一伙强加给她的一切不实之词。1982年,在中央组织部离休。
暮年,张文秋坚持撰写革命回忆录,九十高龄出版40余万字回忆录《踏遍青山》以及《张文秋诗影选》《张文秋回忆录》,为家乡编纂党史、县志提供大量珍贵史料。
在张文秋最后的岁月里,中央主要领导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李瑞环、尉健行等人亲切慰问、看望了她。
2002年7月11日。张文秋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党中央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及其他主要领导同志送了花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胡锦涛同志参加了追悼会,向张文秋同志作最后的告别。遵照老人家生前的遗嘱,她长眠于故乡的土地,安卧在京山市文峰公园的鲜花松柏之中。
穿过世纪激荡风云,走完百年人生历程。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为党的事业所奉献的百岁老人张文秋。【湖北省京山市博物馆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