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英子(1915—2009),原名冯轶,是中国新闻界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记者、杂文家,还是一位积极的社会活动家。对于我这位新闻媒体工作者而言,对冯英子前辈的认识与了解,始于整整四十年前的一次祭祖之旅。
1984年,我独自前往北京,祭拜位于北京香山万安公墓(又称李大钊烈士陵园)的祖坟。在来京之前,为了调整时差,我在上海稍作停留。这次停留对我而言意义非凡,因为这是我父母离开祖国大陆后,我第一次代表他们回国探亲访友。在上海期间,我拜访了多位钮氏家族的亲戚,从与他们的交谈中,我第一次听到了冯英子先生的大名。亲友们告诉我,他们曾在上海《新民晚报》上多次读到冯老师撰写的关于我父亲钮先铭将军的往事,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冯英子刊登于 《新民晚报》之文章
冯英子老师1915年出生于江苏昆山,家境贫寒,只读了五年小学,十二岁便外出谋生。1932年,他进入《昆山民报》工作,从此踏上了新闻之路。1938年,他更是积极参与组建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抗战期间,他先后在《国际新闻社》、《力报》、《正中日报》、《前方日报》、《中国晨报》等报社担任总编辑,为抗战宣传做出了巨大贡献。
1996年,我的父亲在美国洛杉矶病逝。当时已八十高龄的冯老师,为了怀念这位老朋友,特意撰写了一篇《猶憶芷江受降时》的追忆文,刊登在《钮先铭将军纪念集》中。这份情谊我一直铭记于心,因此在1999年,我再次踏上回国的旅程,并安排了登门拜访冯府的行程。
冯府位于上海武康大厦内,这座建于1924年的法式建筑虽然显得有些老旧,但人文气息浓厚,居住着不少文艺界的名人。在冯府,我与冯老师进行了深入的交谈。他首先询问了我赴台后友人的近况,然后回忆起1945年八月十七日,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覆电中国战区兼总司令何应钦,中、日双方决定在湖南芷江洽降的历史时刻。冯老师特别提到,他当时代表报社赴芷江采访这一重大新闻,并初次与时任中国战区总司令部二处处长的父亲钮先铭将军见面。他感慨地说,日本是我们的邻邦,但也是给中国人带来最大伤害的历史敌人。十四年的抗战,中国人民同胞死伤三千余万,这是一种难以治愈的伤痛。
在交谈中,冯老师忽然话锋一转,向我耳提面命地提到:“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和平安定的基础。”他强调,两岸冰封隔断近四十年,如今两岸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这个共识的核心是坚持一个中国,它确立了两岸商谈的基础,推动了两岸的交流与发展,促进了和平与合作。在政治上求同存异、表达谋求国家统一的态度是积极可取的表述。他勉励我作为新闻工作者,要发挥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大业。这段感人肺腑之言,至今仍然让我难以忘怀。
回想起来,八十年前,冯英子老师与我父亲相识于湖南芷江,并同年创办了《中国晨报》。如今,超过一个甲子之后,在新冠疫情期间,我竟然有一个如神迹般的机会,加入了《中国晨报》的复刊行列。而我又选择了江苏昆山作为我寄居写作的城市,这种“轮回”似乎是推动《中国晨报》继续秉承冯英子老师爱国报人的宗旨,努力推动两岸统一,为青少年学子交流互访搭建桥梁。
最新一期《中国晨报》
身为人民喉舌的《中国晨报》,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秉持“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的讲话精神指引下,为民族复兴、两岸和平统一、三地繁荣昌盛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冯英子老师的一生,不仅是中国新闻界的璀璨星辰,更是两岸和平统一事业的坚定推动者。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冯英子纪念文《猶憶芷江受降时》
作者简介:
钮则坚1957年出生於中国台湾台北,就读台湾世界新闻大学广播电视科、美国旧金山市立大学商业管理学系,曾在《旧金山商报》任職,中国近代文史工作者,目前担任《中国晨报》社长兼发行人。
来源|中国晨报